新聞網(wǎng)訊 近日,2021年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 Moot Court Competition(“ICCMCC”,簡稱ICC英文賽)中國區(qū)獲獎揭曉,我校代表隊首次參賽,斬獲全國團體二等獎。
參賽團隊由法學院2018級本科生楊韌通、王涵、劉漢青、戴穎杰、周雨柔、王慧芳及2019級本科生劉涵七位同學組成,指導教師由郝海青老師、陳喆老師、石慧老師擔任。
本屆賽事有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東政法大學、武漢大學、北京大學國際法學院等近50支全國高校隊伍踴躍參與。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庭辯環(huán)節(jié)被迫取消,最終以各隊的書狀成績作為評獎依據(jù)。
國際刑事法院是國際社會建立的第一個常設性國際刑事司法機關(guān),在打擊國際犯罪和建立統(tǒng)一的國際刑事法律制度方面發(fā)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國政府一貫支持懲治嚴重危害人類社會共同利益的犯罪,并始終關(guān)注國際刑事法院的工作。
當前,國際局勢復雜多變,中國亟需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guī)則、具有國際法律事務處理能力的法治人才,在國際社會中提升國家形象,維護國家利益。為加強涉外法治人才培養(yǎng),提高中國學生使用國際語言進行法庭辯論的能力,由中國國際法學會、國際刑事法院、中國政法大學每年舉辦一次國際刑事法院模擬法庭競賽(英文)中國選拔賽,其賽題密切關(guān)注國際時事,圍繞著國際刑法背景展開,一般涉及實體犯罪、犯罪形態(tài)與程序事項等三個爭議焦點,參賽隊伍需要同時就上述三個爭議點向組委會提交檢察方、辯護方與政府方/受害人書狀。競賽旨在培養(yǎng)國內(nèi)法科學生的國際視野,傳播國際刑法理念、提高學生對于國際刑法的理解及自身的英文庭辯技能。中國賽的評委多為海內(nèi)外知名專家學者,具有極強的專業(yè)背景,如前南斯拉夫國際刑事法庭法官劉大群教授等。
不同于傳統(tǒng)的中文模擬法庭比賽,ICC英文賽十分考驗團隊成員的法律檢索、文獻查閱、國際法案例分析以及英文寫作、表達能力。將全英文案情拆解化為時間軸和關(guān)系圖,閱讀比賽涉及的眾多國際條約、國際組織決議,在各大國際刑事法庭官網(wǎng)中尋覓可以引用的判例,于知名國際法學者的著作中找到可以支撐論點的語句,借助案件矩陣Case Matrix將目光往返于事實與法律之間,看往年優(yōu)秀英文書狀及比賽視頻、請教老師......三萬多字的全英文書狀就是這樣一點點打磨而成。
ICC英文賽的備賽是長期作戰(zhàn),它不僅要求成員具有嚴謹縝密的邏輯思維,更要有自律的態(tài)度,持之以恒、堅持不懈的精神和挑戰(zhàn)自我、克服一切難題的勇氣。英文賽成員始終相互鼓勵,攜手向前,認真高效完成自己承擔的書狀撰寫任務,積極聽取指導老師和其他成員的建議作出修改完善。
歷經(jīng)長達八個月的備賽和奮戰(zhàn),參賽成員能夠全心投入比賽,離不開學院老師的支持與幫助。法學院始終堅持以通過推動法學教育的內(nèi)涵式發(fā)展培養(yǎng)適應時代發(fā)展、德才兼?zhèn)涞母邔哟巫吭缴嫱夥ㄖ稳瞬牛e極為法科生提供從事國際法理論研究及實踐交流的平臺,將進一步提升培養(yǎng)涉外法治人才能力作為高水平學科建設的重要內(nèi)容。隨著我校國際化戰(zhàn)略的深入實施,以及對學生參加多樣國際性賽事的持續(xù)投入與支持,相信未來我校會涌現(xiàn)出越來越多的國際化法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