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網訊 近日,青島大學附屬煙臺毓璜頂醫(yī)院宋西成教授團隊時空單細胞實驗室在《Molecular Cancer》(影響因子IF:37.3,中科院一區(qū),Top期刊)上發(fā)表了題為“m6A methylation reader IGF2BP2 activates endothelial cells to promote angiogenesis and metastasis of lung adenocarcinoma”的研究型文章(doi: 10.1186/s12943-023-01791-1),醫(yī)學部2022級耳鼻咽喉科學專業(yè)型碩士研究生方涵為該文章的第一作者,2020級耳鼻咽喉科學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孫奇、煙臺毓璜頂醫(yī)院周瑾教授和張惠娟教授為共同第一作者,宋西成教授為本文的第一通訊作者,煙臺毓璜頂醫(yī)院胸外科于曉鋒教授、腫瘤內科孫萍教授、時空單細胞實驗室莫客教授為本文的共同通訊作者。

根據世界衛(wèi)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發(fā)布的全球癌癥負擔數據的最新估計,肺癌是全球癌癥相關死亡的主要原因。肺腺癌(Lung Adenocarcinoma, LUAD)是肺癌中常見的病理類型,約占所有病例的40%,惡性程度較高,易轉移,主要起源于癌前病變,如非典型腺瘤性增生,發(fā)展為原位腺癌和微侵襲性腺癌,最終發(fā)展為侵襲性腺癌,但轉移的具體生物學過程仍不清楚。盡管近幾十年來,靶向治療、免疫治療、放療和微創(chuàng)手術切除等多模式治療策略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LUAD的五年總生存率(OS)僅為18%左右。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已經發(fā)現許多LUAD患者在最初診斷時就已發(fā)生遠處轉移,而LUAD的遠處轉移是最大的臨床挑戰(zhàn),與早期癌癥相比呈現不同的分子分期和細胞形態(tài)。目前,抗血管生成靶向治療被認為是一個治療轉移性LUAD的有效策略。
該研究構建了來自原發(fā)性和轉移性LUAD的93,610個細胞的單細胞轉錄組景觀,發(fā)現了特異性表達IGF2BP2的2個主要亞群——LUAD細胞亞群(稱為LUAD_IGF2BP2)和內皮細胞亞群(稱為En_IGF2BP2)。證實了LUAD_IGF2BP2亞群在轉移進化過程中逐漸形成并主導轉移性LUAD的生態(tài)。IGF2BP2首先由LUAD_IGF2BP2亞群中的外泌體分泌,在腫瘤微環(huán)境中被En_IGF2BP2亞群吸收。隨后,IGF2BP2通過m6A修飾提高FLT4的RNA穩(wěn)定性,從而激活PI3K-Akt信號通路,最終促進血管生成和轉移。臨床數據分析顯示,IGF2BP2與LUAD患者較差的總生存期和無復發(fā)生存期相關。
胰島素樣生長因子2 (IGF2) mRNA結合蛋白2 (IGF2BP2)是一種RNA結合蛋白(RBP),在mRNA定位、穩(wěn)定性和翻譯控制方面具有重要的轉錄后調控作用。IGF2BP2的高表達已被證明與LUAD的不良預后相關,抑制IGF2BP2的表達可減緩LUAD的生長和血管生成。該研究通過單細胞轉錄組學分析構建了原發(fā)性和轉移性LUAD的單細胞轉錄組景觀,揭示了基于IGF2BP2的LUAD血管生成和轉移機制,為原發(fā)性和轉移性LUAD的多細胞生態(tài)系統提供了新的見解,并證明了特定的LUAD_IGF2BP2亞群是促進LUAD發(fā)生的關鍵參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