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網(wǎng)訊 12月18日下午,物理科學學院邀請上海大學施思齊教授作了題為《電化學儲能材料的多尺度計算與設計》的學術報告,報告在博逸樓401會議室舉行,會議由李強教授主持。
在報告中,施思齊針對高能量密度電極/電解質材料的研發(fā),介紹了理論計算在深入理解電極反應機理、設計新型材料方面可以發(fā)揮獨特的作用。從理論計算出發(fā),施思齊教授具體介紹了TM/Li互占位導致陰離子可逆變價的機理,基于此機理可進一步調控電極中陰離子氧化還原可逆性;通過p型摻雜策略設計調控電極材料電子費米能級,并指導發(fā)現(xiàn)新的高能量密度電極材料的研究思路。針對下一代高能量密度固態(tài)電池,施思齊細致闡述了影響無機固態(tài)電解質離子電導率的各種可能因素,并提出多元多組分和跨尺度多種微結構的離子電導率調控方式。隨后,施思齊討論了機器學習在材料領域應用中的機遇及挑戰(zhàn),以及應用機器學習技術用以解釋材料構效關系并理性指導材料設計的前景。報告最后,施思齊與全體師生進行了熱烈而深入的交流,解答了同學們提出的有關問題。
施思齊,博士,國家優(yōu)秀青年基金獲得者,上海高校特聘教授/跟蹤計劃(東方學者),中國硅酸鹽學會固態(tài)離子學分會理事、《Computational Materials Science》編委、《中國科學:技術科學》青年編委。主要從事基于電化學的能量存儲和轉換材料的計算材料學研究。率先在國內(nèi)開展鋰離子電池電解質和電極材料及其界面離子輸運、電子/離子輸運協(xié)同調控的第一性原理計算和設計。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7項、省部級項目3項、參與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材料基因組項目2項。在Chem Rev、J Am Chem Soc、Nature Commun、Adv Mater、Phys Rev B等期刊發(fā)表論文120余篇,他引5600余次,H因子40,ESI高倍引論文4篇,軟件著作權5項,國際學術會議邀請報告30余次,獲中國物理學會2019年度“最有影響論文獎”一等獎。